中国留学生刷爆100万美国信用卡后逃回国,如今回旋镖来了
去年5月,北美留学圈爆出个让人哭笑不得的"骚操作"——一位即将回国的中国留学生,临走前把手上几张美国信用卡刷了个底朝天,套现约14万美元(折合100万人民币),还美其名曰"赚到人生第一桶金",顺带"给美国银行上一课"。
完事儿后人家就拍拍屁股回国了,当时那叫一个春风得意。
一年过去,现在这事儿又有后续了!
1
反正以后也不会出国发展了,无所谓!
这位留学生可谓是"凡尔赛"到了新境界——不仅把信用卡套现的"战果"截图晒到社媒上,连回国机票信息都大方公开,就差没在飞机上开个"薅羊毛经验分享会"了。


要说这位老兄也是个人才,回国路线都安排得明明白白:纽约→阿姆斯特丹→北京,完美避开所有可能的麻烦。

毕竟中美征信系统各玩各的,再加上他打定主意在国内发展,这波操作对他来说简直就是"零成本高回报"的完美投资。
自从他在网上嘚瑟之后,这事就像野火一样烧遍了国内外社交平台。
Reddit上关于他的讨论帖直接被顶成了热帖,评论区简直比段子手大会还精彩:有人称赞他是"银行克星",有人调侃"这学费交得值",甚至还有金融专业的网友认真分析起这套操作的可行性...

2
前人砍树,后人遭殃
咱们先来瞅瞅美联储官网刚放出的最新数据,看看2024年美国的信用卡债务情况。
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,消费者信用报告显示,抵押贷款余额又涨了110亿美元,累计达到12.61万亿美元。这已经是自2022年第一季度以来,连续11个季度上涨了。与此同时,未偿还债务总额达3960亿美元,比2022年第一季度的历史最低点高出790亿美元。

再看看信用卡这边,总债务目前已飙升至1.21万亿美元,单第四季度就猛增450亿美元,同比上涨4.0%。
如果这些冰冷的数字让你有点懵,别担心,咱们可以直接总结成一句大白话:欠的钱越来越多,还的却越来越少。
当然,这笔庞大的欠款里,估计也有那位刷了百万、成功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中国留学生的一份贡献。
所以,这个“刷卡”事件,会不会影响后续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申请信用卡?
答案是:一定会,而且已经开始变难了。
这世上的事儿,很多时候不一定会直接摆上台面讨论,而是“无声处听惊雷”——表面风平浪静,实际上暗流汹涌。
果然,“刷卡”事件过去没多久,就有不少在美留学生反映,信用卡申请频频遭拒。甚至有人直接把拒信晒上了社交媒体,比如这封:

第一句话总是熟悉的开头——“我们很抱歉……”
再看看拒绝理由,有点让人啼笑皆非:
你的信用记录里有违约、负面记录或催收账户。你的信用利用率太高。你的分期付款账户历史或最近的还款记录不足。
问题来了,这位同学刚来美国才一个月,怎么可能已经有违约记录?至于还款历史?拜托,他连信用卡都没批下来呢,哪来的还款历史?
他的帖子一出,底下跟帖一大片,都是类似的遭遇:信用卡申请接连被拒。
我们再去社交媒体上转了转,发现被拒的理由五花八门,甚至有人收到“存在身份盗用风险”这样的奇葩理由。此外,还有银行直接要求留学生申请信用卡时提供押金担保,或者大幅降低信用额度。而更耐人寻味的是,本地学生和留学生的待遇明显不同,如下图所示:



从社交媒体上的帖子来看,时间越接近现在,被拒的人数就越多,而且“连战连败”的案例也并不罕见。
比如,某位已经在大通银行(Chase)有储蓄账户两年以上、存款超1.3万美元的中国留学生,几个月前搬到加州后申请了大通的信用卡,结果遭遇了一场“信用卡申请马拉松”:
第一拒:线上申请,银行怀疑身份盗用,让他去线下实体网点办理。第二拒:带着各种证件去银行,结果还是被拒,理由是银行怀疑他提供的文件不够“真实”。第三拒:银行人员亲口承诺“这次肯定没问题”,结果申请又被拒,理由是短期内多次申请,涉嫌诈骗。
几番折腾下来,这位同学彻底心灰意冷,放弃了大通的信用卡申请,只留下一句总结——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?”

3
自私者的狂欢与群体的代价
这个刷爆美国信用卡后高调炫耀的留学生,堪称当代"精致利己主义"的活体标本。他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叫"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"——不仅玷污了中国留学生的整体形象,更让后来者承受着难以估量的信用成本。
首先必须明确的是,这是赤裸裸的信用卡诈骗。可笑的是,当事人不仅毫无悔意,反而在社交媒体上大肆炫耀,这种恬不知耻的行径,简直是把违法当荣耀,把缺德当本事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恶劣行径正在造成深远的连锁反应。美国银行系统已经开始用"有色眼镜"审视所有中国留学生:信用卡申请通过率断崖式下跌、审批条件日趋严苛、额度大幅缩水。那些遵纪守法、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们何其无辜?他们凭什么要为这种败类的行为买单?

此外,这个留学生的短视程度同样令人咋舌。他天真地以为"再也不去美国"就能高枕无忧,却不知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:
1)五眼联盟国家早已实现信息共享,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国都可能将其列入黑名单;
2)跨国企业的背景调查日趋严格,这类污点很可能断送其职业发展;
3)中美正在加强金融监管合作,未来不排除建立联合惩戒机制的可能。试想当某天公司要派其出国洽谈业务时,却因信用污点被拒签,那场面该有多讽刺?
从更深层次看,这种行为折射出可怕的价值观扭曲。当事人将"钻空子"视为本事,把"占便宜"当作智慧,完全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。
特别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恶劣示范效应可能引发的模仿潮。当违法者不仅未受惩罚反而沾沾自喜时,很容易诱导更多心存侥幸者效仿。我们已经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类似的危险苗头:"求教程"、"组团薅羊毛"等言论开始出现。如果不及时遏制,很可能演变成群体性的信用崩塌,最终让整个海外华人群体沦为金融系统的"不受欢迎人群"。

这个事件最可悲之处在于:当事人在窃喜"赚到第一桶金"时,根本不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。他失去的是做人最基本的诚信品格,是在国际社会中的个人声誉,更是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。
正如古罗马哲人塞涅卡所说:"靠欺骗获得的东西,终将成为你的枷锁。"
那些沾沾自喜晒出的截图,终将成为他人生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证明。